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解读 |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农村志愿服务这么干!

孙孝文、王忠平 和众泽益志愿服务 2020-08-2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全面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政策蓝图,对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进行了新的部署,为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另一方面,《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显示,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城乡、区域性差异一样,志愿服务也存在较为突出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2016年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只占全国志愿服务组织总量的5.53%,农村地区愿意接受志愿服务的居民占人口总数比重不到城市的一半。在精准扶贫、健康义诊、助学、文化等优势领域,农村地区存在比较迫切的志愿服务需求,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大力发展农村志愿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农村志愿服务新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形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回答了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怎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怎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三个层面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概括为“五个新”“一个增强”,即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由此可见,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振兴战略,需要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文明、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农村志愿服务新的内涵,也为农村志愿服务事业提供了新的舞台。农村志愿服务将在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四个方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助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志愿服务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小、外化于行”的有效工具。通过开展农村志愿服务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限制,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存在公共文化财政预算不足,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布局不合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开展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弥补农村文化服务的不足。文化志愿者走进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给农村带来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还可以推动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扎根和生长,让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能够从均等化的文化服务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文明素质。


另一方面,组织农村文化能人、文体爱好者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文化和体育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以文化人,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新型农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补齐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精神短板”。


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展示农村农民新面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全面振兴乡村,需要鼓励和引导文艺工作者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农村,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开展文化保护志愿服务,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产生了优秀的农耕文化和乡村文明。近年来,文化部门极探索吸引社会各界人员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路径,将文化志愿服务引入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非遗保护等领域。通过开展文化保护志愿服务,有助于保护好农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有助于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二)助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表现。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志愿服务是村民自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层治理的典型形式。


培育志愿服务组织,构建农村多元治理格局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志愿服务组织具有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多元服务、满足农村精细化需求、政策普及与倡导等社会功能,有利于构建农村多元治理格局、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完善农村治理生态。要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环境保护、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社区自治、农村文化等方面的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有需要、自己办得到”的活动。


弘扬志愿精神,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一方面,在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中纳入志愿服务指标。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2017版)提出“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每个村有1支以上志愿者队伍,能够就近就便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流动儿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活动记录”。通过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助力文明村镇创建,提升农村德治水平。


(三)助力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开展农村教育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走进西部开展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鼓励高校教师志愿者走进乡村,弥补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不足。


开展关爱农村特殊群体志愿服务。鼓励志愿者走进农村,持续性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困境儿童以及农村残疾人关爱服务。


开展农村医疗志愿服务。鼓励医疗志愿者、医疗社工走进农村,开展义诊咨询、健教宣传、免费健康体检、送医送药送温暖等活动,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志愿服务,弥补农村公共卫生资源不足。鼓励成立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乡村爱国卫生志愿服务。


开展村容整洁志愿服务。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要方向,组织志愿者参与农村清洁和乡村绿化行动,动手美化家园。


(四)助力国家大扶贫格局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明确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六大重点领域,其中第五项为“倡导志愿扶贫”。要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贫困人口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帮扶、能力提升、权益保障等专业服务,为贫困妇女、青年提供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就业援助、生计发展等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村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贫困村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低保家庭、特困人员等关爱保障工作,帮助化解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


由于志愿者具有多元背景,来自各个行业和领域,具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可以在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华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等全国和地方志愿服务行业组织积极在农村开展“扶贫攻坚”志愿者行动项目、“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行动、扶贫志愿服务品牌培育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助力国家大扶贫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志愿服务的体系建设


为保障农村志愿服务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志愿服务的组织体系、资源对接平台、阵地建设、培训体系、宣传体系以及志愿者激励回馈机制等内容。


(一)加强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孵化


志愿服务组织是农村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是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的主要平台。目前,我国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少、规模小、运营不规范。2016年,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只占全国志愿服务组织总量的5.53%。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的孵化;通过能力提升促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运作;积极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为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有条件的行政村可考虑建立志愿服务孵化中心,为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提供“创意策划、团队组建、项目实施、孵化落地、管理培训”等智力支持。


(二) 建立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网络


志愿服务组织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为把农村志愿服务事业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把乡村志愿者组织起来。可以依托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志愿服务枢纽型组织(乡镇)-志愿服务总队(行政村)-志愿服务分队(自然村)-志愿服务小队多级志愿服务网络,形成“运行有序,管理高效”的志愿服务运作机制。


(三)搭建志愿服务资源对接平台


一方面,结合农村发展需求,开发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吸纳志愿者广泛参与;另一方面,要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吸引城市志愿者走进农村开展活动。在完善农村志愿服务项目开发和供需对接机制方面可考虑以下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电子信息平台,通过电子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实现更大范围的供需对接;二是进一步开发更多的农村志愿服务阵地,通过阵地对接项目和志愿者;三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通知要求,大胆创新志愿服务的类型,除了传统的扶老助残、扶贫、济困、救孤、恤病、救灾、助医、助学等志愿服务项目外,重点开发农村文化、农村文明相关志愿服务项目。


(四)加强农村志愿服务阵地建设


按照满足村民实际需求、便于经常开展活动的要求,依托村便民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礼堂等场所,建立固定化的志愿服务阵地,发挥阵地活动支撑、团队建设、信息搜集、项目发布、形象展示等功能,引导村民参与日常志愿服务活动。


(五)强化农村志愿服务培训


建立分级、分类培训制度,结合农村志愿者所需,重点围绕培训模块、培训阵地、培训师资、培训课件等方面,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创优培训效果。此外,加强农村骨干志愿者专业技能培训、领导力培训和素质拓展培训,培养农村志愿服务带头人。


(六)完善农村志愿服务激励回馈


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是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形成农村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志愿服务的表彰、激励和回馈机制,对农村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进行肯定和认同,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认同;对长期扎根农村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进行表彰和表扬,激发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农村志愿服务事业。


(七)塑造农村志愿服务文化


志愿服务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要结合传统农耕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特点,对农村志愿服务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邀请热心公益、形象健康的社会知名人士、明星为农村志愿服务代言;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文化墙、宣传画册、动漫、宣讲团等宣传推广活动;结合农村当地传统和节日,开展农村志愿服务传统曲艺创作、志愿服务歌曲等活动,举办特色的农村志愿服务文化节等,塑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The  End

孙孝文

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与社会创新研究院

执行院长


王忠平

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

主任



(作者:孙孝文,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与社会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忠平,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主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志愿服务引领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